“两真教育”——北师大实验中学的教育指导思想

两真教育

“做真教育、真做教育”既是学校针对新课改和教育功利化的背景提出的教育主张,也是学校强调做教育要追求教育的终极目的,追求教育最本真的状态和鲜明的教育定位,包括两个层面,一、认识层面,即如何理解教育;二、实践层面,即如何实施教育。

(一)“做真教育、真做教育”的深层含义

真正的教育不是简单的“以知识为中心”,不是简单的“以社会为中心”,也不是纯粹的“以学生为中心”,而是三者的有机平衡。

在教育发展的不同时代,三者有机平衡的具体体现是不同的。我国传统的中小学教育是“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这种教育追求教育的内在目的,将学校教育的功能定位于“继承和传播人类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其基本特征是:

(1)以知识为中心。教学按预先设定的知识进行,学生到了一定年龄,进入一定学习阶段,该学习什么知识,要达到什么程度,基本确定;教学关注知识是否传授,是否被学生掌握,即关注学生学会的问题,而不是学生会学的问题;衡量教学好坏以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程度为标准,认为学生学的知识越多越好,越深越好,记得越牢靠越好。

(2)强调学术性。传授的知识往往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知识,而是学科知识,是按学术方式组织的,有严密的逻辑体系,一般包括概念、原理、原则、方法和应用等方面。学生的学习目的是记住这些学科知识,并能够在假设的学术场合应用,考试强调唯一正确答案。

(3)以教师为中心。由于学科知识掌握在教师手中,于是教师也自然成了学校教育的中心。教学又进一步演化为:学生围着老师转,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被看成学术权威,一切以教师的看法为标准。

“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是导致我国中小学各种弊端的根本原因,要想真正达成新课程目标,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转变教育方式,即转变为兼顾社会目的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即未来”的学校教育是兼顾社会目的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具有如下特点:

(1)学生居于中心位置,“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学校要努力创造一种和谐的环境和氛围,提供合适的平台,让学生自由自主地学习和发展,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校的关系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中心地位。

(2)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导向,“为了学生的一切”,既关注学生的智力,也关注学生的体力;既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素质,也关注学生的社会化素质;既关注学生的传统智力即智商,也关注学生的情商;既关注考的知识,也关注不考的知识;既关注学生学会,更关注学生会学。

(3)关注学习过程,使学生学会学习,学校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获取知识,如何有效地获取知识;

(4)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将课程的选择权、个人发展的选择权还给学生,增强服务意识,学校教育教学须从学生出发,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满意服务。

(二)“做真教育、真做教育”的具体要求

在实践层面,“做真教育、真做教育”最简洁的表述就是按照教育规律做教育。其中,教育规律包括两个层面,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规律,关涉教育的最基本的功能,即教育的使命;二、关于教育与人的关系的规律,关涉的是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学规律。因此,从实践的层面看,“做真教育、真做教育”,就是追求教育的终极目标,实实在在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发展和促进每个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就是按照人的成长规律做教育,本着科学精神,认真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让每位学生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健康快乐地成长。在这个层面上,“做真教育、真做教育”理念强调三点:面向全体、全面育人;学生为本、自主发展;尊重差异、特色发展。

1. 面向全体,全面育人

面向全体,即,学校的各种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包括课程设计、学生指导与服务设计、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等,学校的各种机会向全体学生开放。面向全体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面向每一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不论学业基础超群者还是学业基础一般者,不论遵规守纪者还是顽皮好动者;不论聪明绝顶者还是智力平平者,不论出身高贵者还是出身寒门者。

全面育人,就是要重视学生的方方面面,努力使学生获得尽可能多方面的完全发展。为了切实做到“面向全体、全面育人”,学校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思想品德的修养兼顾、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重要内容,引导和教育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品格,引导学生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塑造学生纯真完美的心灵。

(2)构建完备课程体系,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充分满足学生全面和多样化发展需求。学校的课程体系要文理兼备,学术性和实践性兼具,层次高低错落有致,既能够保证满足学生的不同特点,又能够达到学校全面发展的要求,课程资源内容丰富,呈现方式多样化。

(3)构建高效活力课堂。学校倡导全面育人的课堂,课堂上不仅教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收获价值观;不仅能够获得知识,还能够增长技能;不仅丰富内涵,还能够陶冶情操。学校倡导有活力的课堂,做到学生积极参与,趣味盎然;学校倡导高效课堂,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收获,更深的理解、更好的把握。

2. 学生为本、自主发展

以学生为本,即,在思想上重视“一切为了学生”,在伦理上高度尊重学生,在行为上全面依靠学生,始终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角色。自主发展,即让学生自己独立发展、主动发展、自由发展,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成长和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强调三个方面:

(1)建立和发展学生发展指导体系,开设学生指导课程,强化对学生的学业和生涯指导,让学生学会选择和学会学习。自主发展不是迁就每位学生的个性,而是让每位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学习,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充分地享用学校全面多样化课程资源,真正促进学生的自主健康发展。

(2)正确认识和处理学生发展、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之间的关系。学校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教师的发展为基础,同时追求学校的发展。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提供必要的指导。通过“主动引导”和“主动学习”形成新的教学相长关系,使教师的教学具有主导性、服务性、激励性的特色;使学生的学习具有主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特色。

(3)教师要善于扮演多种角色,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作为学习伙伴,要尊重学生选择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二、作为设计者,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教师要采用自主发展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并创设相应的自主学习课堂文化,让课堂焕发充满自由、个性的青春活力。

3. 尊重差异、特色发展

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将智力看作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能力的认识,将人的智力确定为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等八种智力构成的多元智力。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每一种智力又都有多种表现方式。影响人的智力发展有三种因素,即先天资质、个人成长经历和个人生存的历史文化背景。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差生,全体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因此,学校教育应该正视每个学生的先天智力基础与特长,采用适合不同个性特长、智力潜能的学生发展的教育模式、教学方式、方法。为此,学校强调以下几点:

(1)因材施教。使教育建立在每一位学生个性化心智特点基础上,在可能的范围内发展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具有不同智力的学生都能受到同样好的教育。教师根据教育内容以及学生智能结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的不同特点,选择和创设多种多样适宜的、促进每位学生全面充分发展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2)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发展学生个性的前提就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树立多元差异的学生观,营造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机制。教师必须超脱平凡、追求卓越,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教育教学等方面有批判质疑精神、敢于创新的勇气,做有独立个性的教师。

(3)实施个性化教育的评价。对于不同个性特长和智力潜能的学生,教育评价的方式、方法和标准应该多元化。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对不同类型学生进行评价时,通过多种渠道,综合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中进行,着重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把这些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以达到学生改进和提高的目的。